English

中国作家喜欢的二十世纪文学作品(之一)

1999-12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

冯骥才:在中国作家中,我毫无疑问最喜欢鲁迅的作品,尽管新时期作家辈出,但没有一个能与鲁迅相比。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,在当时有意义,在目前仍然有深刻的意义。鲁迅反映国民性的作品有小说《阿Q正传》、《孔乙己》以及一些杂文。文学强调个性,鲁迅的成就是写出了一个民族的个性。这个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共性。把共性作为个性来写。阿Q这个人物,生活中没有,但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阿Q的影子。鲁迅给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人物,非常感性,又非常理性。还得多说几句,我们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时候,对国民性还得重新反省。鲁迅的作品有长久的认识价值。

在外国作家中,我最喜欢罗曼·罗兰的作品,尤其是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。前不久我去法国,法国的文学界听我谈罗曼·罗兰,就笑说他的名声在法国不如在中国大。这可能有意识形态的原因,因为罗曼·罗兰曾被苏联的文学界推崇。罗曼·罗兰对我的影响是用艺术情感去感受生活,去注视生活。艺术情感中包含着审美的精神,包含着放大了的生活激情。前几年,台湾的《联合文学》要我介绍外国的文学作品,我就介绍了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。此外,还有杜拉斯的《情人》,我也是比较喜欢的。

苏童:我喜欢的文学作品可不算少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《追忆逝水年华》、爱尔兰作家乔依斯的《尤利西斯》、《都柏林人》,还有卡夫卡的作品,我都很喜欢。《追忆逝水年华》很长,一共七卷,我没有整块时间来看书,只好断断续续地读,还没有读完,打算在近一年把它读完。我感觉它关注我们的心灵最为细致。我喜欢《尤利西斯》,更多是写作上的意义,小说的语言非常规、非逻辑化。语言也可展现生活。我是两年前读的,普通的读者不一定喜欢,但应该看看,作为一种学习、素养去阅读。与《尤利西斯》不一样,《都柏林人》很容易读,它是八十年代被译为中文的,我大概是1985年就读了。小说回忆童年生活,每一个短篇都是童年生活的记忆,感情上很容易沟通。至于卡夫卡,他的《城堡》、《审判》以及其它一些短篇我都非常喜欢。《城堡》写现代人的两难处境。卡夫卡最早提出对人的处境的忧虑。还有像《变形记》、长篇小说《美国》等作品也是考察人的处境的。

我也喜欢中国作家的作品,鲁迅、张爱玲都是我很尊敬的作家。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帮助中国人认识中国人,这是鲁迅的最伟大之处。张爱玲的小说写人情世故写得好,《金琐记》、《红玫瑰》、《白玫瑰》我都很喜欢。

格非:我喜欢的文学作品不少,中外都有。但要说我个人最喜欢的,中国的文学作品,比如鲁迅的《野草》,我在上大学时就读,而且读过许多遍。《野草》用的是散文的形式,写作自由、轻松,许多复杂的思想都是在即兴当中表达出来的。在当时的环境下,用小说、杂文等形式不太可能涵盖自己的情感。还有萧红的《呼兰河传》,我是九十年代才读的。它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。描写东北地理、人情以及童年感受,非常散文化,很感人。感觉也很细腻,如果不是女作家恐怕很难做到。小说描写村庄的平常事情,简单,但眼光不一样,心灵清澈,表达非常丰富。另外,鲁迅的《呐喊》、沈从文的《长河》、废名的《莫须有先生传》也是现代小说中最重要的叙事资源。

至于外国作家的作品,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《追忆逝水年华》、意大利作家卡尔·维诺的《隐形的城市》、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《世代寻梦记》我都很喜欢。当然,我最喜欢的是《追忆逝水年华》,作家写日常生活诗意的片断、感受、确定的与不确定的,把它们连缀起来。整篇作品好比一个大容器,把美好的、重要的、发出光亮的都放在里面。小说一共七卷,普通读者哪怕读其中一卷都非常愉快。美好的东西在我们记忆中沉淀,然后发酵,提炼一种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快乐。《隐形的城市》普通读者不一定不喜欢,整篇作品没有故事,很多人读不懂。作品纳入许多想象,包括对历史片断的想象,描写想象中的现实,改造了过去游记的形式。《世代寻梦记》则给我另一种感受。作品写埃及阿拉伯文化,一代一代人延续下来,不断寻找理想国,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面貌。书中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反省,有一种批判意识,与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一定的联系。

卫慧:我只爱读外国的文学作品,我喜欢美国作家亨利·米勒的《北回归线》,我初中时就读过,它狂野、智慧、很有启发性。另一位美国作家埃瑞克·琼的《怕随》也是我喜欢的,它道出了女人心里的感觉,就是男人也会喜欢。还有法国作家杜拉斯的《情人》,细腻温柔,我非常爱读。当然,凯勒·雅克的《在路上》我特别喜欢,但我说不出原因。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一般我都不喜欢,就是不喜欢,也说不清为什么。我觉得它们不是很真实,打不动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